□ 梁润文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重要决议,都发挥了统一认识、加强团结的重要作用,为开拓党的事业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要以主要内容为根本依据,既要具体地、历史地领悟基本精神,又要联系地、辩证地把握它们的共同特点。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教训,阐述了“左”倾错误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的表现和造成的严重危害,全面详尽并着重分析了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在总结开展党内思想斗争的经验时,强调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方针;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肯定了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号召全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之下”,使“中国革命达到的彻底胜利”。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是对新中国成立32年以来的党的历史进行总结,对这一阶段党的若干历史问题作出正式的结论。决议由八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新中国成立前28年的历史进行了回顾;第二部分对新中国成立32年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总结,提出虽然发生了严重错误,但成就还是主要的论点,明确了这一历史时期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第三至第五部分,分别对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进行全面总结,指出这几个历史时期发生的“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深入分析了“左”倾错误背后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从理论和实践上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第六部分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历史贡献;第七部分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作了正确、公正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进行了全面总结,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进行了区分,提出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丰富发展党的理论的科学结论;第八部分,决议立足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高度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的共同特点
两个决议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结不同的历史问题,因此必然具有特定历史阶段的鲜明特征,所作结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也很强。但是联系地、辩证地看两个决议,它们共同构成了对待党史问题的根本依据,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两个决议在所要阐明一些基本问题上具有一致性,同时又都坚持了历史思维。第一,两个决议都围绕坚持毛泽东思想而展开。《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虽然没有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但是多次高度评价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明确提出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这个概念,基于党的历史和革命实践,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要运用毛泽东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时代课题,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第二,两个决议都是主要反对和纠正“左”倾错误。“左”倾错误背离党的正确路线,脱离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在党的历史上持续的时间长、造成的危害大,认清“左”倾错误的表现,系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努力克服错误,这是制定两个决议的现实出发点。当然,主要反对“左”并不是认为“左”是唯一危险,“左”倾错误和右倾错误都会危害党的事业,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第三,两个决议都坚持和运用了历史思维。历史思维就是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以史为鉴、知古鉴今的思维方式。两个决议都准确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立足党史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坚持论从史出,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审慎地作出历史结论。同时,两个决议都着眼于为现实提供借鉴,把历史结论、历史经验运用于指导具体实践。总结历史而不囿于历史,总结经验而不拘泥于经验,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前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规律、运用历史思维的高超智慧的体现。
总之,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其思想内容是丰富而深邃的,贯穿其中的历史思维是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的。
编辑:史忆康 审核: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