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之变”系列谈|践行“玉溪之变” 打造“湖管铁军”
玉溪市湖泊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3-12-27来源:玉溪日报

编者按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的部署要求,开展了以思想观念之变、精神状态之变、能力素质之变、作风方法之变为主的“玉溪之变”大讨论大行动。广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不断增强,能力本领不断提高,发展思路更加明确,全市经济平稳向好发展,政治建设更加坚强有力,文化软实力稳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走深走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玉溪之变”是我市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和重大成果,是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玉溪新实践的力量之源。为进一步激励提振各级领导干部奋勇争先的精气神,在干部群众中巩固持续深化“玉溪之变”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形成纵深推进“玉溪之变”的浓厚氛围,汇聚奋力谱写玉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精神力量,本报自今日起开设《“玉溪之变”系列谈》专栏,刊发研究、阐释“玉溪之变”理论文章,以飨读者。

2020年以来,玉溪市湖泊管理局认真落实市委部署要求,全力应对变局,着力破解困局,奋力开拓新局,以“湖管之变”践行“玉溪之变”。

推动“玉溪之变”,湖管部门怎么看  

管湖治湖要变什么,怎么来变?市湖泊管理局认识到“玉溪之变”,不变的是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要变的是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能力素质、作风方法。推动“玉溪之变”,要把“三湖”保护治理工作谋在前、做在前、走在前,为“玉溪之变”聚合力、添动力、增活力。

变思想观念,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以过硬的立场、品质、能力、意志,促进思想大转变、政治大提升、湖泊大保护。

变精神状态,就是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提振多思善谋、迎难而上、踏实肯干、廉洁奉公的“湖管精神”,昂扬奋进、担当作为、敢于斗争,推动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落地见效。

变能力素质,就是要开展好“湖管讲堂”、书记论坛、中层讲政策、擂台比武、干部队伍传帮带等一系列活动,营造“比、学、帮、赶、超”氛围,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敢担当、作风硬的高素质专业化“湖管铁军”。

变作风方法,就是既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指导实践,绝不用过去的思维和速度办现在的事、跑现在的路;又要发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让“马上就干、干就干好”成为湖管队伍的鲜明特质。

践行“玉溪之变”,湖管部门怎么做

管湖治湖变在哪里,新在何处?三年来,市湖泊管理局铁腕推进“雷霆行动”,深入开展“湖泊革命”,推动管湖治湖实现“六大转变”。

“软认识”向“硬任务”转变。2020年以来,市湖泊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梳理学习中央和省、市管湖治湖新观点、新要求、新方法,制定落实生态环境部、省委主要领导调研湖泊保护治理贯彻方案,编制实施“三湖”保护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细化分解“三治一改善”项目清单,统筹攻坚年度重点工作和标志性工作,深入打好“三湖”保护治理攻坚战。

“只谋子”向“善谋势”转变。市湖泊管理局总结治湖经验,创新治湖路径,提升治理效能,推动“见子打子”向“科学谋划”转变。把减少入湖污染负荷作为最核心任务,探索实施“五位一体”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性工程,统筹推进截污治污、面源防治、河道整治、库塘管护等工作,不断减少入湖污染负荷。把优先截污治污作为最紧迫任务,坚持城乡有别、分类治理,从湖边河边开始,分圈分批分类,精准实施截污治污。把完善法治体系作为最关键任务,科学抓好“三湖”保护条例修订,不断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依法依规推动工作落地落实。

“抓履职”向“强统筹”转变。2021年在全省率先组建“湖泊革命”指挥部,2023年调整优化和全面建强指挥部,编制“十四五”规划、“一湖一策”方案、“湖泊革命”实施方案,制定“湖泊革命”考核奖惩办法,推动管湖治湖走深走实。健全统筹、投入、科研“三机制”,统筹抓好问题整改、任务交办、措施落实,市、县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组建湖泊联合研究中心,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61个,推动管湖治湖长治长效。

“突击控”向“长效防”转变。汛期防控上,建立清淤晒塘、分类防控、闸门管理“三项机制”,推进“七清”工作,统筹调度指挥,强化巡查监管,严管重点闸门,全力防控汛期雨水,2023年以来“三湖”流域雨水携污入湖大幅减少。藻华防控上,采取除藻、捞藻、控藻、补水等有效措施,精准防控蓝藻水华,2020年以来星云湖、杞麓湖藻密度呈现下降趋势,2023年11月上旬藻密度均为轻度水华。风险防控上,健全抚仙湖水华分级预警及应急预案,持续跟踪总磷、溶解氧变化情况,铁腕推进湖体取水替代,有效防控水环境风险。

“找问题”向“提建议”转变。健全上下联动网格督导机制,将“三湖”流域划分为74个监管网格,实现“一张网格”找问题。健全污染源信息化监管机制,搭建监管平台,分类标识、动态监管污染隐患点位,实现“一个平台”强监管。健全联合巡查、联席会商、联动整改和同题共答“三联一同”机制,实现“一个机制”增合力。2023年以来,累计发现整改涉湖点位问题2184个。

“单一管”向“系统治”转变。2017年以来,先后实施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40个,推动抚仙湖、星云湖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2年、2023年,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先后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世界自然联盟“中国十大案例”,成为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标志性工程,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

深化“玉溪之变”,湖管部门怎么想

管湖治湖难在哪里,如何突破?当前,“三湖”保护治理依然处于消存量、控增量、防变量、提质量的源头治理攻坚阶段,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控源截污治污仍需抓细抓实,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尚未彻底转变,主要河道水质还需加快提升,库塘湿地管护机制还不健全,管湖治湖要素保障依然不足,抚仙湖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Ⅰ类、星云湖水质Ⅴ类向好、杞麓湖水质脱劣形势非常严峻、任务依然艰巨。市湖泊管理局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全国和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决打好“三湖”保护治理攻坚战,为深化“玉溪之变”增添“三湖”亮丽底色。

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提高政治判断力,把握形势变化,着力防范化解“三湖”保护治理面临风险。提高政治领悟力,深刻把握管湖治湖实践要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政治执行力,始终把“三湖”保护治理放到绿美云南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大局中去谋划推进,绝不搞拒不执行、选择执行、变通执行。

要系统谋划明思路。坚持一个统领,始终以“三湖”保护治理统领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谋划保护和发展,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守住“湖泊水质只能更好、不能变坏”“湖泊是用来保护的,不是用来开发的”两个底线。围绕工程、结构、管理“三减排”,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全面系统加强湖泊保护治理。强化源头、精准、系统、依法“四治理”,一体推进“三治一改善”工作,持续改善湖泊水质。加快构建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控源减排、污染防治、科技支撑、绿色发展体系,推动管湖治湖走深走实。

要实干担当抓落实。面对矛盾敢于较真,面对问题敢于碰硬,面对风险敢于挑战,绝不尸位素餐、碌碌无为。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智慧,将“三湖”保护治理规划图变成作战图,抓细抓实各项工作。把心思精力用在真抓实干上,统筹推进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构建、河道水质全提升、城乡截污治污系统全覆盖、农业面源污染全防控、生态修复全加强、绿色发展全转型、管湖护湖治湖全参与等七个专项行动,推动措施落地见效。

要健全机制强保障。强化统筹督导,不断健全机制,推动措施落实。健全会商调度机制,采取调度会商、现场检查等方式,统筹解决问题,推动任务落实。完善派单督导机制,统筹开展任务派单、跟踪落实等督导检查工作,倒逼工作落实。落实信息报告机制,每月向省级湖长报告工作情况,督促指导市级部门按月向省级对口部门报送工作情况。建立项目管护机制,强化已建环保项目运行管护,发挥生态效益。

要提质增效求突破。领导带头抓推进,落实一线工作法、项目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在一线解决问题、落实措施、检验成效,以“方法大改进”深化“玉溪之变”。转变作风抓推进,发扬真抓真管、敢抓敢管、长抓长管的作风,抓进度、抓精度、抓调度,以“作风大转变”深化“玉溪之变”。提高效率抓推进,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任务一布置、马上抓落实,工作一完成、马上就反馈,以“效率大提升”深化“玉溪之变”。


编辑:刘玉霞   审核:刘燕   终审:攸莉
关闭
专题公用底部
  • 玉溪网版权所有
  • 滇ICP备08100907号-1
  • 云新网前审字2013-06号
  •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

  • 中共玉溪市委
  • 玉溪市人民政府
  • 主办
  •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
  • 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