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人文
  3. 正文

在旋转时光中打捞音乐记忆

——潘先斌与黑胶唱片收藏

在当下这个数字化音乐广为盛行的时代,黑胶唱片早已不再是主流的音乐载体。然而,在玉溪,退休多年的潘先斌将半生的热忱都倾注于黑胶唱片收藏,在唱片旋转的纹路里,打捞着被岁月尘封的珍贵记忆。

凭着数十年对音乐的热爱,他收藏黑胶唱片600余张、CD唱片1000多张。在他的收藏中,既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周璇、李香兰等明星的经典唱片,也有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的作品唱片,还有许多国外的经典黑胶唱片,从贝多芬、莫扎特的古典音乐,到猫王、披头士的流行摇滚,每一张唱片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音乐潮流。他说:“这些国外的唱片让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收藏。每一张唱片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它们是音乐的载体,也是时代的记忆。”

与黑胶唱片结缘

潘先斌与黑胶唱片的结缘,充满了偶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在玉溪一中读书时,在学生会负责播放广播,这是他与黑胶唱片最初的交集。每天清晨,他都会准时来到广播室,小心翼翼地将黑胶唱片放置在唱机上,随着唱针缓缓落下,悠扬的音乐便飘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那时候,学校的广播设备十分珍贵,而黑胶唱片更是数量有限。他却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逐渐对这些黑胶唱片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接触到民国时期黑胶唱片时的震撼。那是一张《记念刘和珍君》的朗诵唱片,当熟悉的文字从唱机中流淌而出,仿佛穿越了时空,将他带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从那一刻起,他便被黑胶唱片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从此踏上了漫长又充满乐趣的收藏之路。

潘先斌用手摇式留声机播放黑胶唱片。

潘先斌用手摇式留声机播放黑胶唱片。

他的收藏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时期和多样的音乐类型。在他的藏品中,最具历史价值的当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黑胶唱片。那个时期,中国的流行音乐刚刚兴起,周璇、李香兰等明星以其独特的嗓音和动人的演唱,成为当时的乐坛巨星。他收藏的周璇的《天涯歌女》《夜上海》及李香兰的《夜来香》等唱片,不仅是流行音乐的代表,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生动写照。这些唱片的封面设计精美,充满了民国时期的风情,每一张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诉说着一个故事。

除了流行音乐唱片,他还收藏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唱片。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些唱片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回忆道,那时候,学校的广播经常播放革命歌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收藏的《黄河大合唱》《智取威虎山》等唱片,音质清晰,演唱技艺精湛,至今听起来仍然令人热血沸腾。这些唱片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见证了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

潘先斌收藏的出版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黄虹独唱歌曲选》收录了《小河淌水》《大河涨水沙浪沙》《绣荷包》等经典歌曲。

潘先斌收藏的出版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黄虹独唱歌曲选》收录了《小河淌水》《大河涨水沙浪沙》《绣荷包》等经典歌曲。

在他的藏品中,还有一部分珍贵的国外黑胶唱片。他对古典音乐情有独钟,收藏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的经典作品唱片。他说:“听古典音乐,就像在与伟大的灵魂对话,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情感。”此外,他还收藏了猫王、披头士等流行摇滚乐队的唱片,这些唱片代表了不同时代的音乐潮流,展现了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为了一张唱片跑遍一座城

在他的收藏生涯中,有许多难忘的故事。为了收藏这些珍贵的黑胶唱片,他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经常穿梭于全国各地的旧物市场、古玩店,甚至参加一些唱片的拍卖会。每一个寻找唱片的过程,对他来说都是一次充满期待的冒险。他说:“有时候,为了一张心仪的唱片,我会跑遍一座城市,当我最终找到它时,那种喜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他曾收藏到一张100年前的中国唱片——京剧大师谭鑫培的《定军山》。这张唱片在中国录音后,带到法国巴黎制作,然后又送到美国刻字,最后才带回上海销售。由于美国人对中文了解有限,刻字时出现了很多错误,文字颠颠倒倒,但这也让这张唱片更具历史价值和趣味性。他说:“这张唱片就像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讲述了那个时代音乐艺术传播的艰辛与不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收藏越来越丰富,但他依然保持着对黑胶唱片的热爱和初心。他说:“收藏黑胶唱片是我一生的事业,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上这份独特的艺术。”

让更多的人感受音乐的力量

在收藏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由于黑胶唱片年代久远,保存难度较大,很多唱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修复这些唱片,他专门学习了唱片修复技术。他小心翼翼地清理唱片表面的灰尘和污渍,修复破损的边缘,调整唱针的角度,力求让每一张唱片都能恢复到最佳状态。此外,黑胶唱片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尤其是一些珍稀的唱片,价格更是令人咋舌。但他从未放弃,而是省吃俭用,将自己的积蓄都投入到收藏中。

他不仅是一位收藏家,更是一位音乐文化的传播者。他的家中,摆满了各种音响设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价值不菲的音响。这套音响是他在2000年私人定制的,并经过多次改造而成。他介绍:“这套音响系统采用了单级电子管,其中的300B功放是很有名的,它的功率虽然不是很大,但音质非常出色。”

手摇式留声机。11

手摇式留声机。

他的收藏不仅是个人的爱好,也为音乐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许多音乐学者和爱好者都会来他的家中,聆听这些珍贵的唱片,感受历史的韵味。他也乐于分享自己的收藏,与大家一起探讨音乐的魅力。他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我希望通过我的收藏,让更多的人了解音乐的历史,感受音乐的力量。”在他的影响下,他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喜欢上了黑胶唱片。

坚守自己的热爱

他跨越半个世纪的收藏之旅,始于偶然,却成于热爱。在收藏黑胶唱片的岁月里,他常常觉得自己是时光的拾荒者,亦是音乐的守护者。一杯清茶,一首曲子,他仿佛看见民国时期的上海街头,霓虹闪烁,周璇在百乐门的舞台上浅吟低唱;听见抗战时期的田野乡间,激昂的革命歌曲鼓舞着无数热血青年奔赴战场;或置身于维也纳金色大厅,感受古典音乐大师用音符编织的宏大故事。“音乐已经融入我的生活中,一天不听,就感觉少了点什么。音乐能抚慰心灵、启迪智慧、传递情感,经过时间的洗礼,留下来的是精华、是经典。好的音乐就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他说。

在数字化音乐盛行的今天,黑胶唱片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小众的爱好,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热爱。他相信,黑胶唱片所带来的温暖和质感,是数字音乐无法替代的。他说:“这个时代的数字音乐收听便捷却略显冰冷,黑胶唱片的实体感与仪式感就显得尤为珍贵。当唱针落下,那‘沙沙’的声音仿佛是岁月的低语,让人陶醉其中。”从小心翼翼地取出唱片,擦拭盘面,到将其平稳放置在唱机上,轻轻放下唱针,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敬畏与期待。那温暖、醇厚的音色,仿佛带着岁月的体温,缓缓浸润心灵,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以片刻的沉静与治愈。(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 文/图)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刘玉霞   审核:张志云   终审:何志刚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

扫一扫下载七彩云端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抖音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快手

扫一扫关注玉溪融媒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