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毛笔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传统书写工具,很多人用毛笔写字,陶冶情操。在玉溪,习书法、爱书法的人不在少数,但要说到制毛笔之人,就凤毛麟角了。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得知江川区江城镇龙街村委会有一位制笔人,他制作的毛笔常被拿到玉溪市中心城区售卖。出于好奇,记者慕名来到了龙街村。
使用放大镜对毛发进行挑选,以确保毛笔的质地。
6岁学徒
龙街曾经是江川的古县城所在地,虽说在数百年的发展中旧时的面貌已经改变了,但当地的古柏、老宅等依然散发着古旧的气息。
记者经多方打听,来到了制笔人陈忠玉的家中,陈忠玉笑脸相迎,衣着随意的他在谈吐举止间,透露着热情、质朴和敦厚。
聊起制笔,陈忠玉先是显得若有所思,然后好似回到了儿时的记忆里。
陈忠玉擅长木工和建盖传统民居,这不但是他祖上传下来的生存技艺,也是其看家本领。小时候,他家中生活困难,6岁时便随父亲学习木工。那时,陈忠玉就读于当地的一所小学,学校离家不远,休息时,他会跑回家帮父亲锯木料,打木柜卖,以贴补家用。七八年时光一晃而过,陈忠玉已不是当年那个只会锯木料的孩童,而是一个能掌握木工技艺,且能独立设计、绘图、建盖传统民居的乡村匠人。在江川农村,人们通常会给他冠以“掌墨师”的头衔。“记得那时,我们这里盖传统民居的人很多,但凡有本地或邻村的人家要盖房,我都会带着木工、泥工等10多个人去施工。现在算起来,我盖的房子不多,只有五六十所。”陈忠玉笑道。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中很多人开始建盖混凝土房屋,传统土木结构的房屋很少有人问津。面对生存的压力,19岁的陈忠玉最终放弃了他的看家本领,选择离开故土,奔赴他乡,自谋生路。
将文字和图案刻于笔杆上,可以让毛笔更具文化气息。
江西学艺
“离开家乡后我去了江西,那时我20岁。江西的轻工业很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到那里后我在一家工厂从事与制作毛笔有关的工作,有时也会做点木制门窗,一天的收入有15元。在这期间,我觉得做毛笔很有意思,闲暇时,我会向老师傅们请教制作毛笔的诀窍。渐渐地,我就掌握了全部制作工艺。”陈忠玉说。
到江西打工的陈忠玉在接触毛笔制作工艺时,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想法,更没有其他打算,仅是因兴趣使然或者说是那个年代“艺多不压身”的家训所致,觉得多学一门手艺总是好的。
回忆往昔,他继续说道:“当学徒时,有一道工序叫作‘脱脂’,就是要将制作笔头的动物毛发放到石灰水中浸泡,去除油脂。我一开始不懂其中缘由,老师傅叫我把未脱脂和已脱脂的动物毛发沾墨,看有何变化。我发现,未脱脂的毛发因附着油脂不会吸墨,而脱脂的则吸墨均匀。”
据了解,陈忠玉在江西打工的时间并不长,算起来只有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其中,学做毛笔花了半年多。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陈忠玉逐渐掌握了毛笔的制作技艺,并把它带回江川。
创业不易
从江西回来后,按理说,陈忠玉应该会以所学的制笔手艺,打拼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很长一段时间,他贩卖过烟筒,经营棉絮等生活小百货,承包过鱼塘搞养殖……
2004年,陈忠玉获悉江川将举办首届开渔节时,就将多年积蓄全部投入到了渔业养殖中,希望以此带给家人更好的生活。“那时我承包了一个鱼塘搞养殖,由于经验不足,第一个年头鱼就全死了。后来经过研究和摸索,在4年时间里赚了不少钱,还盖了新房。”说到此处,陈忠玉笑得格外爽朗开心。
好景不长,正当他在渔业养殖中获得可观收益,并加大投入继续承包时,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渔业养殖再次受到重创。此时,陈忠玉的所有投资不但全部打了水漂,还背负了20多万元的外债。“这次对我的打击非常大,而这也成了我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并将我带上了制笔之路。”陈忠玉说。
有一段时间,陈忠玉代销电子秤的同时,销售一些毛笔。在售卖过程中,就有人问他,是否知道哪里有做胎毛笔的。陈忠玉对于毛笔的制作并不陌生,而胎毛笔则是使用婴儿剃下的头发进行制作,这种毛笔一般用于纪念收藏,且价格不菲。也正是从制作胎毛笔开始,2012年,陈忠玉决定自己制笔。
在陈忠玉的家中堆放着制好的毛笔
重操旧业
经过对市场的了解,陈忠玉得知,玉溪基本无人制笔。面对市场的缺口,陈忠玉并没有选择在玉溪制售毛笔,而是选择了建水。对此,他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玉溪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买毛笔的人不多。加之孩子因高考落榜,要到建水补习。在左右权衡之后,他选择了在建水陪伴孩子补习的同时,制售毛笔,以贴补家用。在那里,我的生意很好,经常一天就能赚八九百元。”
在建水八九个月后,因身体不适,陈忠玉回到了江川,在家中休养。随着病情的好转,2017年陈忠玉再度制起了毛笔,并将毛笔带到玉溪的街头、市场摆摊售卖。陈忠玉说:“我一天大概能做30支毛笔,要经过脱脂、齐毫、扎笔等多个工序才能做好。一开始,人们并不相信这些毛笔是我做的,在经过我的详细说明后,人们逐渐接受了我的毛笔,买的人也多了起来。虽然没有在建水卖得多,但我已经很满意了。”
2017年至2019年,陈忠玉在玉溪卖笔的这段时间里,他走遍了中心城区的大小市场,所到之处都有人来买笔。在他看来,制笔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糊口的营生。如今,每天奔波于玉溪和江川之间制售毛笔已是陈忠玉的一种生活常态。今年50岁的他目前并没有太多对未来的打算,只是觉得要把制笔继续做下去,等身体完全康复之后,再到外边看看。(玉溪日报记者 顾世丹 文/图)
- 国家宪法日:我市200余名律师集体宣誓
- 交警直属大队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倡导体验活动
- 本周末我市部分地区将出现霜冻天气
- 育龄妇女心理健康讲座举办
- [消防安全小知识]办公室不可忽视的火灾隐患
- 市政协党组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召开
- 里山乡建设集贸市场助力山区发展
- 2019年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召开
- 玉溪2家企业跻身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 我市开展信用数据归集百日会战
- 我市2项发明专利获云南省专利奖
- 玉溪日报评论员:高质量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
- 我市开展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
- “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活动举行
- 社区民警陆学山的平凡之路
- 1000余名干部职工进警营为平安江川建设建言献策
- 峨山警方连续破获5起运输毒品案
- 警务“小喇叭”让法治宣传更有效
- 全家出动盗窃钢材警民协作抓捕归案
- 青龙派出所专项整治枪爆违法犯罪